【鹤山区】立足“细、实、深” 谱写稳岗就业新篇章
鹤山区将稳岗就业视为增收致富的“铁杆庄稼”,视为保民生保就业的“加试题”,立足于“细”“实”“深”,多措施、大力度、全方位扎实推进,累计帮助1800余名脱贫人口实现就业,切实提高了工资性收入。
立足于“细”,下好机制“先手棋”
一是“统”字当先,搭建平台。搭建“区级主导、镇级主推、村级主抓”三级专班齐抓共管的组织架构,分级设置脱贫人口、监测对象等特殊困难群众就业创业服务中心,安排专人做好就业指导、职业技能培训咨询、求职登记和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宣传等工作,畅通用工渠道,实现应就业尽就业。二是“融”字贯通,外部协同。整合劳动力信息、企业用工需求、特殊困难人员三张清单,“化三为一”统筹建立就业信息台账,实现就业帮扶工作精细化、长效化。同时,乡村振兴部门密切联动人社部门、妇联、培训机构等,将“春风行动”“困难群众就业动态清零”与“人人持证、技能河南”协同推进,有效解决困难群众就业痛点、难点问题。三是“联”字为要,创新机制。创新建立“1+1+1+N”联络服务机制(即:1户困难家庭+1名网格员+1名网格长+N个岗位),以“一户一策、一人一策”方式精准制定劳动力信息清单,落实就业帮扶责任。截至目前,全区19个脱贫村全部建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,排查脱贫户和监测户就业岗位信息550条,提供有效用工信息450条,新增困难群众就业340余人。
立足于“实”,搭建就业“新路径”
一是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就业。依托自然资源禀赋,立足全域旅游导向,让脱贫群众共享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红利,就近吸纳百余名有劳动能力的脱贫群众就业,在景区从事保洁、安保、旅游服务、后勤保障、果树维护等工作,户均年收入1.5万元。二是巩固小微企业带动就业。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,将红油香椿、小杂粮、九头艾等根基薄、链条短的小微企业集中整合在一起,通过组织化经营、产业化发展,打造一个高端、高质、高效食品产业园,带动周边脱贫群众增收增效。三是开发“爱心”岗位托底就业。每年光伏收益336万元,利用收益分配的80%设立“爱心”岗位。所设岗位根据季节性、阶段性、应急性、实用性特点,采取按月用工、按日用工、按事项用工等方式,统筹安排村内保洁员、巡逻员、防火员等,实现脱贫群众就地就近就业。截至目前,累计开发“爱心”岗位400余个,脱贫群众每月人均发放工资600余元。
立足于“深”,实现就业“高质量”
一是开展技能培训。梳理脱贫群众身体状况、年龄、学历、劳动能力等情况,优先筛选配件安装、食品粗加工、畜牧养殖、农副产业种植等4个易上手、好就业、待遇高的行业,结合择岗意愿,组织企业对脱贫群众“因人、因产、因岗”开展技能培训,提升脱贫群众技能水平。大力推进“人人持证、技能河南”建设,通过“走出去+引进来”方式开展电工、焊工、家政、计算机等职业技能培训,提升持证率。截至目前,完成2期职业技能培训,培训人数150余人,其中脱贫人口50余人。二是开展援助月活动。采取“现场推荐”“入户推荐”“微信推荐”等形式搭建就业平台,在区域内连续开展2个月“春风行动”暨困难群众就业援助活动,推送岗位1500余个,帮助240余名脱贫群众实现就业。三是开展创业帮扶。详细统计乡贤人士返乡意愿,抓实创业帮扶,落实降准政策、运用小额信贷、担保贷款等方式,鼓励引导其利用资金、技术、信息优势返乡创业。截至目前,共联系乡贤 110余人,有意向返乡创业30余人。四是培育劳务品牌。围绕打造鹤山特色农产品、鹤山手织纺、鹤山陶瓷窑、鹤山小吃等鹤山务工(技工)品牌,借助品牌效应扩大劳务输出规模,提高脱贫人口劳务输出质量。
来源:鹤山区乡村振兴局